日期:2023-05-05来源:妈妈好孕网人气:12+
孩子喜欢吃手,而且还吃很久,我们有必要制止他呢,孩子爱吃手我们应该怎么做比较好呢,妈妈好孕网小编就来说说吧。
奶爸在小区里溜娃的时候,会经常看到老人们呵斥吃手宝宝的画面。最有冲击感的一次就是,一个七八个月大的宝宝刚把手放进嘴里,奶奶就“PIA”~的一声,迅雷掩耳不及之势,一巴掌就打掉了孩子的手,然后伴随一段超高速的呵斥“rap”:啊?让你吃手,让你吃手,手能不能吃啊,啊?手能不能吃啊?又吃又吃!再吃再打,再吃再打!那个宝宝就哇哇哭着被推走了。每当这个时候,奶爸还是很揪心的,所以有机会总是会和身边的人讲讲,吃手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口欲期的必经之路外,还有很多好处:
1、对世界最早的认知和自信心
因为婴儿期的宝贝都是通过口腔来探知世界的。如果父母在三个月内开始阻断宝贝吃手,宝贝的心理发育将受到非常大的影响,长大以后容易变得自信心不足、多疑和胆小(延长口欲期)。
2、快乐稳定的情绪
对于小宝贝而言,吃手可以消除宝贝的不安、烦躁、紧张,具有镇静作用。吸手指能给他带来舒服感,他们可以从吮吸手指中,获得某种快感,即使母亲不在身边,吃不到奶头他也能从中得到安慰(效果同奶嘴)。
3、越吃手以后越聪明
很多心理学家提出,婴儿大脑的发育需要输入很多「感觉刺激」的信息,吃手正是婴儿自身可以完成的「感觉刺激」,因此宝贝在吃手的时候,能加强触觉、嗅觉和味觉刺激,促进神经功能发展,这是宝贝智力发展的一种信号。
4、锻炼感觉运动系统
吃手指的过程能够锻炼宝贝手部的灵活性和手眼的协调性。宝宝能主动把手指头准确地放到嘴里,其实是依靠了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协调配合。
3个月的婴儿吃手很自然2、3个月的婴儿不知道手是自己的,在偶然的机会注意到自己的手,将手放进嘴里,吃得很香甜满足,这是孩子的探索行为,不需要阻止。
引导2、3个月孩子学习用手。小婴儿的手经常握拳,当碰到物体时有时会张开,可以让他摸一摸不同质地的物品,学习握一会儿。如果在宝宝视野手能够到的地方,悬挂一些玩具。他挥动小手偶然碰到玩具,在这种反复接触中学习手眼协调有意接触玩具。
4-6个月的婴儿吃手是感知力发展4、5个月后,婴儿可以手眼协调抓玩具,不但把吃手,还会把抓到的玩具等任何物体放到嘴里,家长不用紧张,不用制止,口内探索利于宝宝感知能力的发展。
引导4-6个月孩子锻炼用手。5个月时可以把玩具放在不同距离,在孩子经过努力可以够得着的地方,让婴儿凭自己的努力去够取玩具,不要被动将玩具放在婴儿手中。6个月时锻炼孩子把玩具从一只手传递给另一只手。坐位时,宝宝一只手中已经拿了一个物体,再给同一只手一个物体,看是否会将原来的物体传递给另一只手,如果不会,可以教教宝宝,几次后就会学会。
7-12个月的婴儿吃手缓解出牙痛6个月以后,多数孩子出牙了,出牙时宝宝会感觉不舒服,孩子通过咬自己的手指、拳头或其它物品来安抚自己。就像我们大人腿酸时,按揉肌肉可以缓解疼痛,是一个道理。可以给孩子咬牙胶,达到轻轻按摩牙龈的作用。
补充说明:为什么奶爸在这里只写到一岁呢,最后要做一下说明,宝宝的口欲期内,奶爸都是建议大家尽量不要去阻止宝宝用嘴去探索这个世界,好处和坏处上面都做了说明。只是这个口欲期“无色无形”,看不到摸不着,每个宝宝都还不一样,有些宝宝可能1岁左右就顺利渡过口欲期了,而有些宝宝会延长到2岁才结束,所以奶爸建议各位爸妈多观察,2岁以内可以放松一些,做好下面几点,让宝宝尽情用自己的方式探索这个世界。
PS:宝贝吃手时需要做好保护
1、要注意宝贝的手部卫生。
2、家长要勤为宝贝洗手,保持婴儿小手干净。需要提醒妈妈们的是宝贝口唇周围要注意保持清洁干燥以免发生口水疹。
3、为宝贝提供安全卫生的物品和玩具。
4、经常检查玩具,不要有易脱落物,以免宝贝误吞造成危险。最好选用无毒无铅的玩具制品并经常清洗消毒。
上了幼儿园,可就不能再让孩子吃手了!大多数孩子在2-4岁会之间自然停止吃手的习惯。这时他们的情绪和心理都更加成熟,也有了更多的玩具、伙伴,慢慢地就不再需要靠吃手安抚自己,也不把吃手当成好玩的事情。但是如果宝宝养成了随时吮吸手指的习惯,那么,很有可能造成这些隐患:
1、吃手,也许会让孩子变丑
宝宝的小手长期浸泡在口水里,受到牙齿的压迫,久而久之容易出现手指蜕皮、肿胀、感染、变形等问题;
在出牙期间,如果宝宝长时间吮吸小手,还有可能影响出牙,例如,因为吸手指时用力方向的影响,可能会让牙齿向着不正确的方向生长,进而影响牙齿的排列、咬合,从而引发口腔问题;而牙齿的排列不整齐,会让宝宝讲话时漏风或咬字不清,影响语言技能的发展。如果只是放在嘴里没有吮吸,影响会稍微小一些。
2、卫生及心理问题
宝宝的小手会时常到处乱摸,经常会粘到脏东西,而吃手时,这些细菌被带进嘴巴吃到肚子里,增加患感染性胃肠炎等疾病的风险。
宝宝吃手也可能在心理层面影响其健康发育,比如,导致宝宝产生紧张、焦虑、自卑、抑郁等负面情绪。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原文链接:https://www.babytaobao.com/yinger/8478.html
Copyright 2005-2024 妈妈好孕网 |陕ICP备2021008751号-2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